保定广电网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10月通水 白洋淀与母亲河终“团圆”

2017-09-18 11:47 浏览:0

2015年4月份,“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可研性报告通过水利部评估。当年10月份,保定市正式启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此后的两年,这项能给白洋淀带来2亿多立方米水的工程,经常被媒体见诸报端。而今,随着工程进入扫尾阶段,黄河常态化补水白洋淀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9月17日,在高阳县西王庄村外的小白河旁,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现场已经看不到几个人。“基本上完工了,就剩下扫尾的事儿。”工程处的相关负责人陈桂林这样说道。
工程扫尾
现场施工已经基本结束,为通水做好了准备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自河南境内黄河渠村闸引水,途经河南、河北两省6市22个县(市、区),全部为自流引水,线路总长482公里。在河北省境内,基本利用已有河渠输水,经东风渠、老漳河、滏东排河至献县枢纽,穿滹沱河北大堤后,利用紫塔干渠、古洋河、小白河和任文干渠输水至白洋淀。
位于高阳境内的小白河段,便是引黄入冀补淀的重要通道。
“这段河基本上没怎么污染过,我们施工的时候,河道里都是黄泥。”陈桂林称,河里曾经常看到有人在捕鱼。为了最大程度防止污染,施工方正在河边修一条3米宽的巡视路,“等水一来,就会有专门人员来巡查,防止向里面偷排污水。”
目前,随着工程进入收尾阶段,25座闸涵、8座桥梁、5处电气管理房已经全部完工,为通水做好了准备。
10月通水
常态输水成为现实,每年预计可向白洋淀输水2.55亿立方米
作为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主要任务是向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缓解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同时为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
“每年大概能补水200天左右,给河北带来6.2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其中农业灌溉供水3.65亿立方米,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55亿立方米。”高阳县水利局副局长姚帅称,随着工程进入尾声,已经具备了通水条件。记者从安新县宣传部获悉,预计10月份将实现通水。
“在很久以前,黄河在创造华北平原的同时创造了白洋淀,古黄河经白洋淀东流入海。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南去后,派生出来的一些支脉河流仍沿故道入海,形成了如今白洋淀‘九河下梢’的基本格局。”安新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称,白洋淀与黄河分离了2600多年,直到2006年首次引黄济淀,“母子”才首次相逢,之后还有过4次的短暂相逢。
如今,随着常态化引水将成为现实,“母子”俩终于可以团圆。
三位一体
提升雄安水资源支撑力,与大水系、南水北调一同补“肾”
通水后的引黄入冀补淀,绝非来一些水那般简单。
作为“华北之肾”,白洋淀对于调节周边气候、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省、市对白洋淀生态环境高度重视,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更是将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作为首要任务。
让“华北之肾”重新通络,水资源支撑与保障是基础。
按照保定市水利局水资源承载力分析,2012年6月王快和西大洋两库连通后,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在平水年余水约为2.66亿立方米,偏枯年为1.5亿立方米。此外,南水北调全面供水后每年给保定市供水5.5亿立方米。2017年10月,随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通水,每年可向白洋淀补水1.1亿立方米。
这意味着,未来每年有约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供保定和雄安发展之需。
水质保障
国家、省市都在行动,仅安新就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436家
为保障白洋淀的清洁,国家正在制订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2015-2020)》。而在上游,保定市重点对8条入淀河道及河道流域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白洋淀上游河道面貌和水质环境。
在白洋淀主要所在地的安新县,该县以环保风暴为契机,从彻底改变淀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入手,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各村主要路口设置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新建或改建了公厕,建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中转站,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环保工作网格化监管机制,并加快推进纳污坑塘排查整治工作。
与此同时,安新县加大了对“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建立“散乱污”企业数据库。截至9月8日,已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436家,整治改造散乱污企业610家。
而今,金秋中的白洋淀正打扮一新,以全新面貌迎接母亲黄河水到来。


我要留言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