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广电网

夜读 | 郑雪冬 : 六月蛙鸣

2022-06-21 09:43 浏览:0


点击收听精彩内容↓↓↓ 

六月已至,蛙鸣又起。

记得小时候每到此季池塘的蛙声便此起彼伏,尤其雨后,蛙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百姓人家就在这乱蛙声里安然入睡,一天的疲劳也在这整夜的蛙鸣中散去。

有一种青蛙我们叫它“老绿”,通体绿色,隐身在草窠里,它不发声,你根本发现不了它。于各色蛙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老绿”青蛙了。

 池塘岸边的枯井附近也有无穷的乐趣。枯井早就没有了水,井很浅,一眼就能望见井底。那时候我们农村雨水多,地下水位浅,田地里,几锹下去,就能冒出水来;搁现在,怕是得用机械下钻几十米才够得着含水层吧?这口枯井早已弃之不用,井底杂草斑驳,里面常有“老绿”青蛙跳来跳去。有一次,一条细蛇不知怎么就游入了枯井。有小伙伴惊呼:“快来呀,蛇要吃青蛙了!”我赶紧跑过来,趴在井沿往下看,我很担心那“老绿”青蛙会遭了蛇的毒手。但观看了半天,蛇还是蛇,蛙还是蛙,它们似乎达成了和平协议,各自相安无事,我那颗纠结的心才慢慢地平静下来。第二天我又独自跑来枯井边,蛇蛙依旧在,终于放心下来,“蛇吃青蛙”大概是谣传吧,没准它们是好朋友呢?!但终归还是担心我的“老绿”青蛙会被吃掉,于是选了一根树枝,绑上长长的线,线的另一头栓了蚂蚱,以此引诱“老绿”来吃,顺势把它解救出来。一次不行又一次,终于青蛙咬住了绳线,我赶紧往上提。快到井口了,“嗖”地一甩,青蛙着陆了!“成功了!成功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而那青蛙头也不回地跳向了池塘,“扑通”一声,扎进了水里,不见了。我高兴之余,未免有点遗憾的看着那水花,翻了几翻,复又归于平静。

 我家门前的池塘在整个村里算是最大的了吧?涨水的时候大人们便跳进水里,不是游泳,而是为了“沤麻”。把成捆的线麻,用绳索绑在一起,为了使线麻都没入水中,还在上面压上椽木,再掘岸边的泥土压在上边,目的当然是让线麻完全浸泡在水里。等到了初秋,线麻就泡好了,麻皮可以轻松从麻杆上剥下来,然后再纺成麻绳,拿到集市上去卖。这也是农村人的一项收入来源。我们小孩子可不关心麻绳的问题,我们只关心青蛙们又有了一个好去处。可爱的青蛙们游累了,便爬到上面小憩片刻,也在上面呼朋引伴的引吭高歌。水里四处飘荡的“麻筏子”嫣然成了它们的游乐场。池塘蛙鸣给我们的少年时光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订了一份《少年报》,那是一份周报。里面有一则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故事的题目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说是一位画家应朋友之约,以一句古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做一幅画。画家冥思苦想数日,不知如何落笔。忽有一日,灵光乍现,匆匆几笔就完成画作,朋友看后赞叹不已。画中只画了一条小溪,小溪里有几只蝌蚪,远处是含黛青山,画中虽无青蛙,观者却仿佛能听见蛙鸣,构思之巧,令人拍案叫绝。长大了始知,这位画家乃是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此画是其九十一岁时,为老舍先生所做的一幅画。想不到,阵阵蛙鸣竟能入画。由此可见,这悦耳的蛙鸣,不仅为吾辈小朋友所喜欢,也为文人画士所钟情。

 如今在城里工作的我,每天穿梭于水泥丛林,再也看不到家乡池塘的碧波,再也听不见池塘里的阵阵蛙鸣。想来,少时在农村,长大在城市的朋友们不再少数。您还记得老家的模样吗?您还想的起家乡的蛙鸣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但愿这两句古诗能唤起您对家乡的记忆,能让您听见老家池塘的蛙鸣。

作者:郑雪冬

文章来源:高阳县作家协会

总  监 制:袁玉璀

副总监制:王明月

监       制:陈建虎  刘玉军

策       划:马文丽 

编       导:曹军义 佟小鹏 

制       作:赵明明

欢迎推荐经典美文、原创作品,请发送邮箱1071564588@qq.com

我要留言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