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广电网

夜读 | 吴相艳:骆驼湾的水

2022-06-23 10:38 浏览:0

点击收听精彩内容↓↓↓

见过了许多地方的水,有江南西湖水的柔,高原纳木措水的清,边疆伊犁水的冽,时时跃映于心的,却是太行山深处骆驼湾的水。它的清灵,祥宁,随性,自适,从第一眼入心,便流淌成心底跳跃的歌,萦绕不去。

水沿山势顺流而下,汇成一条迂回的小河,与圆润的石子缱绻流连后,清泠泠地奔流在村子的下侧。水势不大,清浅可人,反倒是没有哪里的水,比这里的水更有阅历。滋养了青山的绿,孕育了革命星火的红;见证了赤贫的苦,也辉映了富裕的甜。涓涓细流,波澜不惊,足以悦纳朝晖夕阴、万千气象。

1938年9月,沉寂了数百年的骆驼湾村,一支特殊的队伍悄然而至。他们在村民柴房昏暗的麻油灯下,刊印出4期《抗敌报》,继续翻山渡河,辗转于太行密林,以文字的力量让抗日精神从晋察冀边区茁壮于神州大地。这是一支由邓拓率领,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为一个民族奋笔疾书、振臂呐喊的同时,也把思想的种子播种于大地。纯朴的山民不曾见过印刷机、报纸的模样,甚至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份《抗敌报》就是后来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的前身。但他们坚定地选择相信,把在河水里清洗干净的土豆虔诚地端给这群脸上闪光的年轻人,做了最忠实的拥趸。在这里,驼铃声声,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枪声阵阵,摇落了秋木霜林。民族灾难面前,没有哪一块土地可以幸免,哪怕它只是沉睡于深山。

除了抗争,别无他途。

2012年12月,白雪皑皑,滴水成冰,骆驼湾的冬天走进尾声。人均950元的年收入,让这个小村庄在多半个世纪的光阴里沉默成伤。无论时代怎样喧哗,老区人民似乎永远重复着光阴的故事,无法逾越。“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沟深骆驼湾”,民谣里的骆驼湾,带着调侃的无奈,述说着无尽苦涩。山高、地贫、水少、路遥,贫困的魔咒,果真无可突破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就像70多年前那样,坚定的思想再一次成为唤醒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踏着坚硬的冰雪,走进骆驼湾,发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向贫困挑战的战斗,在这里吹响了冲锋号。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的,民族振兴的路上,没有哪一片土地应该被遗忘 ,哪怕它依然沉睡在大山深处。

唯有求变,才能自新。

2021年10月,骆驼湾沉醉于秋季斑斓。国旗、红灯、红色标志……眩目的底色,让青瓦黄墙绿树石板路,这些美丽的元素溢出特殊的骄傲。别致的农家院落依山傍水,错落排列,各占风情,成为一个百年大党赶考路上,初心之问的生动注解。十年磨剑,当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时候,骆驼湾成为奔跑在12.8万个脱贫村中的一个,早已摘下深度贫困的帽子,奔赴在幸福的路上。十年求索,黄土成金,贫困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符咒,骆驼湾成为一个缩影,梦想花开的地方。

亲近骆驼湾,弥眼的绿、撞心的红、满怀的喜,最终欣悦于村边的水,浸润如诗。踏水而行,游目骋怀,这里的水果然是见过大世面的,商贾进出晋冀的驼队,帝王拜谒五台山的华盖,民族觉醒的烽烟,伟人的足迹,脱贫攻坚战的号角,纷至沓来的游人……风云际会,吸纳无声,以上善之德,成就华丽蝶变。

据《2021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数据,2020年全球陷入贫困的人口数量增加1.2亿左右,极端贫困率自1998年以来首次上升。放眼百年求索,十年征程,国际大背景下看骆驼湾,既不是某些风情无两的欧洲小镇,也不是水深火热的非洲贫困区,骆驼湾就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平凡山村,用几代人的奋斗自新自强的平凡存在。无论多少苦难,它包容如水;无论多么艰难,它柔韧如水,百姓有尊严地安居乐业,是它呈现给这片土地最终的模样。

《楚辞》中的渔夫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隐者的清醒也许并不适于这个奋进的时代,濯足而行,钟情于一湾水,是因为它映照的一个梦,如此清晰、真实地根植于草木芳华,葳蕤生光。

作者:吴相艳

文章来源于沧州日报副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  监 制:袁玉璀

副总监制:王明月

监       制:陈建虎  刘玉军

策       划:马文丽 

编       导:曹军义 佟小鹏 

制       作:赵明明

欢迎推荐经典美文、原创作品,请发送邮箱1071564588@qq.com

我要留言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