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广电网

夜读 | 徐斌:从蚕的全世界路过(十一)

2022-09-22 11:36 浏览:0



点击收听精彩内容↓↓↓


6月18日 雪泥鸿爪

 今天我埋葬了4只死的蚕蛾,放飞了11只蚕蛾。今天春季养蚕告一段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传说远在黄帝时代,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的技术;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养蚕和生产丝绸;殷商时代,栽桑养蚕生产已遍及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当时,人们不仅可以用蚕丝生产暗花绸和彩色的刺绣,而且可以生产华丽的罗纱和织锦。

桑蚕生命短暂,只有40多天,如果我们给它计算年龄,可说得上是“五岁而终”。它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时候,被称为“蚁蚕”,等到吃几天桑叶,开始首次睡眠,脱去旧皮,换上新皮,便是第一周岁;待吃一段时间的桑叶,再长大,再睡眠,再脱皮的时候,就是两周岁;这样又反复进行两次,就到了四周岁;在进入五周岁时,它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了起来,而且不再吃桑叶,此时便开始吐丝结茧了。如果算上化蝶、产子,直至死亡,也不过两个月。“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歌剧《江姐》的这段唱词,把桑蚕自我奉献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关于蚕的文学作品很多。例如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例如茅盾的小说《春蚕》,那老通宝一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的散文《我的信念》。她说: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极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着,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居里夫人(1867年-1934年),是著名的科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因发现钋和镭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在《我的信念》中,她以蚕为影,阐释信念。蚕,不仅仅是自然界不遗余力实现理想的生物,也未尝不是居里夫人为科学奋斗一生的象征。

现在,家里留下一团蚕丝,半盒蚕沙,两盒蚕种。它们就是蚕的生命印记。蚕丝就挂在衣架上,跟我的换洗衣服放在一起。蚕沙就放在床底下,有时拿出来晒晒。蚕种就放在冰箱里,和食物放在一起。每次看到蚕丝、蚕沙、蚕种,就会想起棋琴书画的名字,就会告诫自己:人生虽然短暂,但不妨碍美好,更需要留点痕迹。

作者简介

徐斌,安徽和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巢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县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清明》《草原》《湖南文学》《天津文学》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逾百万字,在《安徽商报》《安庆晚报》开过专栏,著有评论集《行走文字间》,人物传记《张籍传》,散文集《蔬菜物语》《蔬菜月令》《尖叫的农具》。其中,《张籍传》获得太白文艺奖三等奖、安徽省社科联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学奖三等奖。

刊载于《莲池周刊·文学读本》

每月上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欢迎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

投稿邮箱 lianchiwx@163.com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  监 制:李会斌

副总监制:席晓靖  陈芳

监       制:米冬冬

策       划:马文丽 

编       导:曹军义 

制       作:赵明明

欢迎推荐经典美文、原创作品,请发送邮箱1071564588@qq.com

我要留言

评论
暂无评论